盘锦校区校友会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风采>>正文
【杰出校友】万立骏
2014-05-04 09:34  

4月的北京,春花盛开,生机盎然。在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我们采访了作为科学家入选我校第二届杰出校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万立骏研究员。万立骏院士是物理化学家,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在微观世界里探秘

接触万立骏院士,你会觉得这是一位富有激情,睿智且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万立骏院士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家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展示了有望利用单个原子、单个分子直接制造物质的美好前景,开始了对纳米科学技术的探索。世界各国对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大力投入、争相抢占战略至高点,掀起了人们称为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万立骏院士所研究的正是这一前沿领域。

万立骏院士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利用电化学方法通过电极表面分子吸附与反应,对单个原子、分子移动、组合,进行可控“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原子、分子的排列结构,研究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并使其可以应用。他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设计合成了系列功能纳米材料。

在万立骏院士的引介下,我们参观了他探秘微观世界的“发现王国”——实验室,我们看到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世界;看到了正在实验中的锂离子电池,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锂离子电池正在接受着上百次、上千次的实验测试,使其实现性能最优;我们还看到了应用纳米材料进行水处理的实验装置,该项研究利用纳米材料超强的吸附性和选择性对饮用水和地下水进行净化。多年来,万立骏院士设计制备了多种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量转换和存储器件及水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感恩母校

对于今天的成功,万立骏院士十分感念母校的培养教育。

万立骏院士本科、硕士在我校度过:“大工有着良好的传统,有着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母校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会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教会我们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这让我终身受益。”“大工虽然是理工科大学,但重视基础课教育,基础教学水平很高,学科深度远远超过工科院校所要求的标准。” “直接面对生产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加以创新,这是母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万立骏院士硕士学习期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可信先生、副导师是陈宝清教授。严格有素的科研训练将其引向科学研究道路,“郭先生是我的科学导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是《磁控溅射离子镀铝膜的透射电镜研究》,文中的有关研究内容后来发表在英文学术刊物《Scripta Metallurgica》上,文章发表后被他引多次。“现在撰写的学术论文单篇被他引有的多达600多次,可那篇文章还是使我激动不已,那是我刚刚踏上学术研究时的论文,对我影响很大。”

矢志奋斗的人生经历

采访中万立骏院士总是很谦虚,一再说“我只是一名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可从他的过往经历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令人敬佩的人生探索和奋斗历程。

从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小学代课老师、公社广播站编辑,到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成为首批大学生考入我校机械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从1982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到1983年成功应聘《长春日报》记者、后被省邮电管理局领导“扣下”、被重用调到邮电管理局政治部的组织宣传处;从放弃了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比较不错的文职工作、立志从事自然科学研究,1984年9月考回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到1987年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大连海事大学;1992到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博士毕业后在日本从事科学研究;从1998年成功申请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到2004-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等;万立骏院士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着他的立志、拼搏、奋斗精神,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很可能至今都满足于当初的文职人员生活,更谈不上今天的奋斗成果。

正是有着敢啃硬骨头的顽强精神,他顺利通过素以严谨和优秀著名于日本的日本东北大学博士考试。在国内万立骏仅自学过日语,日语底子薄,还要自学电化学相关课程。万立骏院士拿出保存至今的当时准备应考的日语教材之一――《电气化学》,厚厚的一本书,那早已泛黄的书页记载着万立骏院士苦读求学的艰辛岁月;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也赢得了导师、国际电化学领域著名学者板谷谨悟教授的肯定,博士研究方向虽然与之前的透射电镜研究有着较大跨度,但万立骏院士只用3年便拿下了博士学位。“这与硕士期间的严格训练和培养出的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有很大关系”,万立骏院士真诚地说道。

“为什么要回国?”“因为从来没想过不回来。” 万立骏院士当时曾任日本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等客座教授和助理教授。1999年他放弃日本优厚的工作待遇回国,表示“要为祖国发展尽微薄之力”。回国后由于其学术影响力,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发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担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期间,化学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项项科研成果问鼎国际舞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化学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经过数十载辛苦打拼,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精力付出,他获得了一项项殊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负责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等,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担任10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编委,担任“中国科学化学”杂志主编。

为地方经济建设履行科学家职责

除了担任学术上的职务外,他获得过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万立骏院士还身兼中国侨联副主席(兼职)等。在侨联工作中,他履行科学家的责任,和其他同事一起深入企业为企业“号脉”,开展化学所与企业合作,同时向政府提出关于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议案。

高校、科研单位如何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万立骏院士表示,大学、科研院所要从国家发展需要、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课题;企业要打破内部垄断壁垒,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沟通与联系。政府也要在税收、资金等政策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的衔接工作,大学、科研院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减少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过程。鉴于万立骏院士在侨联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他前不久被中国侨联授予“全国侨界杰出人物”光荣称号,荣获北京市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

感悟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对母校后辈们的劝勉,万立骏院士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然后刻苦钻研,不怕吃苦,努力干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他祝愿大工在学的校友们“身体好、学习好、将来工作好。”我们也祝愿万立骏院士事业上再续新篇。


关闭窗口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校友会(2014) 版权所有 邮编:124221 电话:0427-2631999
地址: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大工路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