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校区校友会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风采>>正文
【2015年度人物】 宁忠培
2018-11-08 22:09  

宁忠培,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1984年-1988年,就读于我校造船系热力涡轮机专业,长期从事国家能源生产、加工领域——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主要负责企业运营管理和科技研发创新工作,尤其在大型国有企业环境治理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型工作。通过产业调整促转型,实施创新保升级,开展重组增效益,开创了“新农化、新材料、新环保”的改造传统化工企业新模式,仅2015年就开发新型肥料产品近10种,新增销售收入5.8亿元, 2015年实现四川泸天化股份公司扭亏为盈,泸天化集团公司减亏近8亿元。曾获得石油和化学工业劳动模范、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机械动力协会特聘专家等称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现任“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热交换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从热力涡轮机专业大学生到化工企业总经理,宁忠培一路前行,一路转型,大工人的勤奋好学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宁忠培的青春岁月到年过半百,从泸天化的黄金时代到连年亏损,宁忠培的职业生涯跟泸天化牢牢地绑定在一起。他说,他做事没有半途而废的习惯。

如今,转型成功的宁忠培要带领泸天化完成一场华丽转身。

锐意进取 带领大型国企迎难改革

宁忠培1988年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从钳工做起,先后做过钳工班长、技术组组长、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生产部副部长,直至如今的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泸天化集团是一家集化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新型肥料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科研设计、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成立于1959年,曾被称为中国现代尿素摇篮。

宁忠培介绍,从2001年到2011年,泸天化集团经历了从辉煌走向下坡的过程。在他的记忆里,2007到2008年是最辉煌的时候,“只要产品一离开生产线,效益就出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必然带来整个行业产能的急速增加,又恰逢国家对天然气政策调整,“之前鼓励用天然气制化肥,调整之后,侧重民用,工业和化肥被放到了最后一档。”泸天化集团的产能过剩问题从2008年开始突显,随后的三年里,整个集团的化肥生产线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有的装置一年开工仅几十天。”宁忠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眉头紧锁。

企业转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了。资金和技术是转型的关键因素,因为转型涉及到原料调整,原有技术也需要升级。“资金上的困难就更显而易见了。”宁忠培介绍,2010年经济危机过后,泸天化集团的财务状况陷入连年亏损,2013年亏损近3亿,到201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4.9亿。

“我们必须转型,再不转型,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在宁忠培的带领下,泸天化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转型、增加效益。他提出了“新农化、新材料、新环保”的传统化工企业改造新模式。

在新农化方面,他们通过提高科技和产业整合水平,在实现原料多元化的同时,产品也在传统尿素、硝铵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复合化和专用化,并由过去的为客户提供产品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农化服务转变,进而向现代循环生态农业转变;在新材料方面,他们重点结合了现有合成氨、甲醇、硝酸和油脂化工等基础化工产业链,在原料多元化的同时,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大力发展新材料化工、精细化工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既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节约了成本,同时将污染物排放降至最低,形成园区独具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在新环保方面,在如何将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资源化利用上做了大量探索和创新,将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养殖粪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化工化肥生产有机结合,既解决了资源不足带来的缺链问题,又有效治理了各种污染。目前泸天化集团在废水排放方面已经实现近零排放,在降低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已居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地位。

新模式收效明显,转型中的泸天化渐有起色。2015年整个集团减亏8个亿。“对我们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宁忠培发自肺腑地感慨。 

19FB8

全面转型,打造一支学习团队

“企业转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革命性工作,最难的部分是人的转型。”宁忠培说,“而在人的转型中,最迫切的是知识结构转型。”他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要求员工按照新要求考核上岗。对于转型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他鼓励员工多学习、多思考、多借鉴。

宁忠培深知对于一家转型企业,培养一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学习,新观点、新想法、新路子才有可能被接受和推广,把这些‘新’落到实处,企业不就转型了吗?”

截至目前,泸天化集团内部已有约20%员工接受并完成了重新培训、重新上岗,大家对这种培训普遍较为认可,接受度也很高。

主导企业转型、员工转型的同时,宁忠培本人也一直走在转型的路上。

1988年,刚毕业的宁忠培在泸天化工厂车间负责设备维修。“我是学涡轮机的,哪见过化工厂的这些设备啊!”宁忠培笑着说,既然做了,那就学吧。于是,他跟着车间师傅们一学就是四年,硬是从一个化工设备的门外汉学成了专家,至今他仍自豪地说:“当年车间里的每台设备我都修过!”

此后,宁忠培沿着典型的技术员升迁路线,做过技术管理组组长、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生产部副部长、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直到2011年,出任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对工科出身,专注技术23年的宁忠培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以前是跟技术、产品打交道,现在要跟人和市场打交道,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脑袋都不够用了!”对此,宁忠培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也很“大工式”:学习。为尽快将自己从技术员变成管理者,宁忠培不厌其烦地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培训,为提高针对性,他常带着问题去上课,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效果很明显,解决了不少问题,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宁忠培说。

“做技术的时候,每解决一个难题都很有成就感。可自从做了企业管理,就再也没有成就感了,企业中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就没有能松口气的时候。”在转型初期,这种挫败感一度让宁忠培很苦恼,但转念一想,又有什么工作不存在困难呢?解决困难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

如今,已经转向管理15年的宁忠培坦言:“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挑战意味着进步,而且,我没有做事半途而废的习惯。”

再忆母校,收获与感恩并存

宁忠培不半途而废的做事习惯源于大工。

1988年,即将毕业的宁忠培在王维整老师的指导下做毕业设计,他的课题是设计小汽轮机,因为已经接到分配通知,他又附带着报了一个辅课题,对泸天化的事故发电机调节系统进行优化。后来,因为时间紧张,他向老师申请取消辅课题,被老师拒绝:“既然决定要做就不能半途而废。”最后,宁忠培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所有毕业设计。“我对王老师的这句话印象特别深,从那之后,不管做任何事情,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没有再轻易放弃过。”

提起母校,宁忠培口中最高频的词是“感谢”。

大学时的宁忠培家境并不宽裕。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还有三个兄弟姐妹,他每月生活费仅有30元钱,几乎月月撑不到最后。生活费不够,口粮也不够,每个月底都是宁忠培最难熬的日子。“找同学借粮票、借钱,我至今都很感谢那些同学们,在我最困顿的时候,他们帮助了我。”后来,辅导员老师了解到宁忠培的家境,推荐他到学校食堂勤工俭学,工作内容是帮厨,报酬是每个月交9块钱,可以在食堂随便吃。“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长身体的,从90斤长到了110斤,身高还长了3厘米。”宁忠培笑着说,“大学时候,我的生活条件不太好,但总有老师、同学帮助,所以回想起来,日子并不艰难,充满了温暖。”

乐观、坚持、努力、担当是宁忠培身上最明显的大工烙印,带着这些烙印,他完成了事业中一场场转型,一次次蜕变,从基层到高管,从技术员到总经理。如今,宁忠培迎来了他人生中更重要的一次转型——带领泸天化集团完成一家大型国企的转型,这是一项挑战,宁忠培说:“我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

关闭窗口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校友会(2014) 版权所有 邮编:124221 电话:0427-2631999
地址: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大工路2号